春秋大义的典故原文?
公元前638年,宋国与楚国打仗,史称“泓水之战”。宋国军队列好了阵,在等楚国军队渡过泓水来交战。宋国的军官对宋襄公说:“楚军比我军人数多,我们应该趁他们正在渡河马上发起进攻,那样楚军必败。” 宋襄公却回答说:“不行,那不符合战争规则。君子说:‘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,不能擒获须发已经斑白的敌人;敌人处于险地,不能乘人之危;敌人陷入困境,不能落井下石;敌军没有做好准备,不能突施偷袭。’现在楚军正在渡河,我军就发起进攻,不合仁义。等楚军全部渡过河,列好阵,我们再进攻。”(“君子不重伤,不禽二毛。古之为军也,不以阻隘也。寡人虽亡国之余,不鼓不成列。”) 结果是等楚军全部渡过河后双方才开战。宋军因寡不敌众,落得大败,宋襄公也受了伤,第二年悲惨地死去。 中国贵族文化的首要标志是“礼”。春秋时代的上层社会中,“礼”如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,就如同今天的“钱”无所不在一样。甚至在战场上,人们也需要遵守“战争礼”。 宋襄公就是这么个主。
春秋大义是什么意思?
春秋大义(Chūn Qūn Dà Yì)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观念。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,约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。这一时期,各个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,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。 春秋大义,指的是在春秋时期形成的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,主要体现在史书《春秋》一书中。《春秋》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,它记录了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期间鲁国的历史事件。由于《春秋》以“春”“秋”为纪年,因此被称为《春秋》。 春秋大义的核心内容是尊王攘夷、礼法道德、仁爱正义、诚信忠诚等。这些观念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 其中,尊王攘夷是春秋大义的一个重要观念。尊王是指尊重周天子,维护周朝的统治秩序;攘夷是指抵御外族侵略,保卫国家安全。春秋时期,诸侯国之间相互争霸,尊王攘夷成为各国维护国家利益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准则。 礼法道德是春秋大义的另一个重要观念。礼法是指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,包括礼仪、法律、道德等方面。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遵循的道德原则,如仁爱、正义、诚信等。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都重视礼法道德,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。 总之,春秋大义是春秋时期形成的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,它体现了尊王攘夷、礼法道德、仁爱正义、诚信忠诚等核心价值观。这些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至今仍然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。
春秋大义是什么意思?
春秋大义是儒家的基本精神,旨在明辨是非、邪正、善恶、褒贬。春秋,指东周诸侯列国之春秋,为先秦时代各国的编年体史书,但各国春秋只载其事而无其义。
春秋有大义什么意思?
春秋有大义意思是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,也泛指非正义的战争。春秋时期礼崩乐坏,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,导致了诸侯争霸,许多弱小得诸侯国被强大的诸侯灭掉。